泡泡中文吧

泡泡中文吧>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 > 第67章(第1页)

第67章(第1页)

◎金文的“圣”(尹姞鼎)。

这,就是中国独有的“圣人崇拜”。

圣人崇拜成为风尚,虽然由于后世儒家的鼓吹,但那意思周初就有了。是啊,改朝换代要有依据,以德治国要有榜样,而榜样的力量据说是无穷的。文王和武王,岂能不“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”?就连革除夏命的商汤,也得是。

榜样,是“看得见的力量”。

但,禹汤文武,只是统治者的榜样;后来的孔子,也只是读书人的楷模。教化大众的“平民圣人”还没出现,虽然迟早会被打造出来。在此之前,实施以德治国,就主要得靠“行得通的手段”。

那么,它又是什么呢?

礼乐。

重新安装系统

礼乐并非周的发明,殷商就有,夏也有。而且,商人之礼是奢侈的,商人之乐也是华丽的,甚至特别重视音乐之美。汤王的赞美诗《那》这样唱道——

伟大啊繁多,

敲起手鼓。

鼓声隆隆啊,

乐我先祖。

清亮的管乐,

齐整的步武。

铿锵有力的钟磬,

神采飞扬的万舞。[11]

呵呵,他们没准还有唱诗班。

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说“周公制礼作乐”?

因为周公让夏商也有的礼乐脱胎换骨。他先拷贝其数据,再格式化其硬盘,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安装另一个系统,结果便变成了全新的东西。

那么,周的礼乐,跟殷商的又有什么不同?

商是仪(仪式),周是制(制度)。

什么是“礼”?什么是“乐”?按照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,礼就是礼器,乐就是乐器。所以,礼乐就是祭礼和乐舞。这当然不错,也不能没有。但在周公看来,礼和乐,又不能仅仅只是祭礼和乐舞,更应该是一种巩固政权、稳定社会、维持秩序和安定人心的工具。

◎甲骨文的“礼”(甲3629)。

◎金文的“礼”(何尊)。

王国维、郭沫若都认为“象二玉在器之形”,因此“礼”最早是指礼器。

◎甲骨文的“乐”(续3·28·5)。

◎金文的“乐”(郘钟)。

许慎认为“象鼓鞞”(架子鼓),罗振玉认为是“琴瑟之象”,总之是乐器。

具体地说,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,乐的作用是安定人心。人心安定,秩序就能维持;秩序井然,社会就会稳定;社会稳定,政权就能巩固。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工程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从修真界穿回来之后我开了家动物园  师父求放过  我和美艳女上司  带着房子回古代  万花狂少  我成了新的魔法之神  尸妹  叶北辰周若妤全本免费阅读  女神的贴身保镖  图谋不轨  超级兵王  重生之竹筠  请你温柔点  爱你一笑倾城  溪水人家绕  佛门恶妻  奸妃得逞  网游乾坤无极  偏执独占  皇家小媳妇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